种植产区

著名传统产区 历史底蕴深厚


梅江村,又名“柑之乡”,位于新会城区南面,与天马接壤,属冲积平原,土地肥沃。种植历史300多年,大红柑种植面积一度达70%,是新会茶枝柑的著名产区。梅江出产的柑果果皮油亮,有独特的果木芳香,当中又以塞口围种植的茶枝柑尤为著名,行销海内外。因土地建设,梅江的柑园耕地面积逐渐收缩,产量减少,陈皮价格持续走高。


东甲村,位于新会城区东面,于明初开村,是新会柑传统种植基地,清朝时曾被指定为朝廷贡品。东甲意为“一等的土地”。此地原为海边沙洲,经岁月沉淀,渐成膏腴沃壤,特别适宜种植。出产的柑果油胞均匀密集,药膳均宜,蜚声遐迩。近年来因土地发展建设,柑园面积减少,导致东甲柑物以稀为贵。


茶坑村,位于崖门水道银州湖畔,面向南海,背靠凤山,是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、文学家梁启超故里。新会陈皮的地标熊子塔就在凤山之上,可谓依山傍水,钟灵毓秀。茶坑周边三水融通、咸淡交融,形成以银洲湖为核心的潭江两岸冲积平原带、南部滨海沉积平原新垦区,出产的柑果品质尤为突出,更有蒂顶带有五星的独特柑果,得到新会柑农的一致推崇。


天马村,位于银洲湖畔,被评为广东省最美生态乡村,古时为海中洲岛,后来马山周围的冲积层加厚成陆,村内河道成网,仍保留着明显的水乡特征,人与自然和谐共处。柑园种植地主要围绕小鸟天堂周边,气候、土壤适宜,好水土滋养而成的柑果酸甜适度,柑韵悠长,令人心旷神怡。


1.jpg


标准种植产区 孕育道地佳品


三江镇,位于新会区东部,四周为西江支流与潭江下游冲积而成的平原,河网纵横交错,土壤肥沃,气候温和。三江被称为新会“鱼米之乡”,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在此地建立其在广东首个院士工作站。三江的新会柑种植面积大,栽种经验丰富,产出的新会柑,果皮柔韧而不易折断,油胞大,有浓郁的芳香,是制作陈皮的上好原料。


双水镇,位于新会西南部,西部有古兜山绵延,属丘陵山区。北部、东部属潭江下游冲积平原,土地肥沃,排灌方便,一年气候温顺,热量充足,出产柑果营养丰富,柑皮圆润饱满。近年来,双水依托其丰富的水土资源种植新会柑,保留传统种植技艺同时,实现现代化种植管理,培育的柑果皮肉兼用,药食同源,实属佳品


南坦岛,位于新会西南方,由潭江水、珠江水以及南海海水富含机质的泥浆冲积成江心岛,地势低洼,潮汐现象明显。南坦出产的狗腩柑个大、蒂小、形扁、脐凹、皮薄、肉甜,油室饱满,果香清甜四溢,名声显赫。民谚有云:“东甲路,南坦渡”。当时这两大片产区,交通甚是不便,即便如此,慕名购买的人仍蜂拥而至,一度“一柑难求”。


大泽镇,位于新会区西南部,得名于景炎年间,当时多沼泽地,故名大泽。大泽依山傍水,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天气,雨量充沛,日照充足,常年温顺潮湿。大泽茶枝柑制成的新会陈皮,皮身厚薄均匀,表皮油室饱满,轻轻一刮会有油光。闻之香气浓郁,折下一点品嚼,辛中回甘。


司前镇,位于新会区西部,曾是明清时期“牛肚湾巡检司”驻地,现仍保留三处驿道遗迹。司前西枕圭峰西向山脉,北属丘陵山地,东南面属潭江下游冲积平原,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,森林资源、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。司前新会柑种植规范化,树势好,产果期长,柑果品质好,柑肉多汁,柑皮富含维生素与各类活性成分,是药膳佳品。


古井,位于新会区南端,扼银洲湖出海口之咽喉,濒临南海,以崖门海战遗迹著名,古井霞路村素有“皇族村”之称。古井受过去海洋平面差异升降变化的影响,地表层下,形成碳质页岩和植物化石,蕴藏着大量肥沃的泥炭土。常年受海洋性气候影响,日照充足,雨量充沛,是新会柑种植得天独厚之地,所产柑果品相俱佳。